系统动态

【“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撰稿: 海洋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1-11-16

  10月21日至27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成功举办,集中展示“十三五”以来全党全国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中科院海洋所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成果以沙盘模型、展板、视频等形式参展。 

  海洋牧场建设是我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南海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涉海企业,针对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局部环境恶化、渔业产业亟待转型升级等关键问题,坚持创新“生态、精准、智能、融合”的发展理念和“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三产贯通、四化同步”的建设原则,以海草(藻)床、珊瑚礁修复和生态礁体建设为基础,突破南北方典型海域生境营造和优化新技术,实现了海洋牧场生境从局部修复到系统构建的跨越;以优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为重点,突破了以承载力评估为基础的关键物种扩繁和资源增殖技术,实现了生物资源从生产型修复到生态型修复的跨越;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突破了海洋牧场环境监测、评价和预警预报技术,实现了资源环境从单一监测评价到综合预警预报的跨越。 

海草床生态修复

自升式海洋牧场平台

  海洋牧场建设兼具生境修复、资源养护和渔业资源持续产出的功能,是我国海洋渔业领域践行两山理论的具体实践。团队系统解决了海洋牧场的选址布局、生境营造、资源养护、监测评价等技术瓶颈,建立了以生境修复和资源养护为核心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技术体系。 

  在黄渤海海域,开展了海草床修复、人工鱼礁建设和海珍品底播增殖等技术的应用,示范区海草床面积增加了40%,水质常年稳定在一类水质,刺参等生物资源量增加了7倍,建立了三产融合模式,渔民平均年收入由5 万元提高到17 万元。 

  在南海海域,开展了珊瑚礁修复和热带特色生物资源养护等技术的应用,示范区珊瑚分布区域增加了20%,礁区鱼类资源量增加50%,构建了渔旅融合模式,带动潜水观光等旅游人数达80 余万人次/年。 

海洋牧场成果参加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海洋牧场成果参加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团队制定了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标准体系,构建了“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渔户”相结合的组织管理模式,实现了海洋牧场企业发展与渔民收入同步提升、海域生态与产出效益同步改善,引领支撑了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为国际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中国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