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动态

浅海典型生境增养殖及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撰稿: 海洋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0-11-15

日前,山东省科技厅组织中国海洋大学、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红生研究员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浅海典型生境高效生态增养殖技术研究与开发”与国家“863”计划课题“筏式养殖工程设施及生态养殖技术”以及周毅研究员承担的山东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典型富营养化贝类养殖海湾(胶州湾)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取得的部分成果及技术进行了验收。

本次验收的技术开发内容包括杨红生研究员等研发的高海况海区大型藻类抗风浪沉绳式养殖技术、离岸海域栉孔扇贝筏式健康安全养殖技术和富营养化海湾生态修复技术,以及周毅研究员等研发的典型海湾生态修复技术。

高海况海区大型藻类抗风浪沉绳式养殖技术适用于离岸浪大流急海域开展大型藻类养殖,可使藻类苗绳较好地避开上层海水风浪的影响,采用该技术可在预定海域形成规模化海底藻类养殖区,并为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优良的生存环境。

离岸海域栉孔扇贝筏式健康安全养殖技术建立了海州湾前三岛开放水域栉孔扇贝养殖容量评估模型,同时采用栉孔扇贝沉架式养殖技术,高温季节将栉孔扇贝的养殖水层降至水面下 10 米处,显著提高了扇贝的度夏成活率,实现了扇贝的安全度夏。

典型富营养化贝类养殖海湾(胶州湾)的生态修复技术以富营养化贝类养殖海湾(胶州湾)为研究对象,从贝类生理生态学角度研究了滩涂滤食性贝类养殖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评估了滤食性贝类对近岸富营养化环境的修复作用。研究人员在胶州湾建立了基于大型藻类(龙须菜)增养殖的富营养化海湾生物修复技术示范区,藻类每公顷年产量达105吨(鲜重),已进行示范推广2500亩,利用该技术可有效修复富营养化浅海养殖环境。

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工作报告,现场审核了技术资料和海底音像资料,对相关技术进行了详细询问及讨论。与会专家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浅海典型生境增养殖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系列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为研究团队在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恢复方面开展进一步的创新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