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动态

沈阳生态所在新型肥料成果转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撰稿: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7-01-10

  肥料在粮食增产中贡献率达40%以上(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报告),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肥料品种少,肥料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5-30个百分点,传统生产工艺过程能耗高、污染严重,严重制约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而新型复混肥养分全面、肥效显著,便于科学配肥和机械化施肥,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流趋势。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武志杰研究员团队与史丹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化工研究院等单位联合,针对复混肥生产过程存在的技术难题和我国农业对肥料品种的需求,历时十余年攻关,发明了高塔熔体造粒工艺和生产技术体系,创制出高塔型稳定性长效类、脲醛类和腐植酸类三大系列新型肥料产品,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工程化与应用。 

  该项成果共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7件;建成生产线11条,创制出的系列新型肥料产品,近三年累计实现新增销售额139.3亿元,新增利润9.48亿元。生产工艺与团粒法相比,能耗降低50%,三年可节约标煤69万吨,节本增效4.8亿元,无废水废渣排放,废气排放减少60%,为国家产业政策所倡导的绿色生产工艺,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技术已在国内推广应用110套,实际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约占全国复混肥产量的20%;近三年产品应用于4.5亿亩耕地,为农民创造效益270亿元,肥料利用率平均提高10.2%,取得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新型肥料品种的开发适应了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为我国农用肥料功能化、多样化、减量化施肥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提高我国肥料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实现化肥生产强国做出了创新性贡献。 

  基于此项发明成果申报的“基于高塔熔体造粒关键技术的生产体系构建与新型肥料产品创制”获得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