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院新闻

沈阳分院系统单位4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撰稿: 党群工作处 发布时间:2021-11-04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沈阳分院系统单位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4项。其中,大连化物所包信和院士团队的“纳米限域催化”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金属所刘岗研究员等作为主要完成人的“光催化材料的能带与微观结构调控”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沈阳自动化所于海斌研究员等作为主要完成人的“复杂工业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无线控制系统技术及应用”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由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子公司沈阳中科数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面向复杂数控装备的监测评估关键技术及标准体系”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纳米限域催化”研究团队借助纳米尺度的空间限域效应对体系电子能态进行调变,实现了催化性能的精准调控,提出“限域催化”概念;进一步将研究拓展至二维界面以及活性中心微环境等相互作用系统对电子能态的调变,从实验和理论上阐明“限域”效应保持催化体系在反应过程中的活性状态以及维持催化体系循环往复的内在机制,从而明确定义和系统创建了具有广泛意义和普适性的“纳米限域催化”概念,为精准调控化学反应的性能和反应路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丰富和完善了催化基础理论,引领和推动了催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光催化材料的能带与微观结构调控”项目针对太阳能光催化三个基本过程中制约光催化材料活性的核心科学问题,系统、深入地开展了光催化材料能带和微观结构调控的基础研究,发现了能带结构修饰剂在光催化材料晶粒内的空间分布是调控带隙进而整体改变光吸收边的本质因素,并提出了利用原子结构通道促进扩散、利用间隙异质原子弱化强键合来降低断键能的两类思路来实现均相调控,开拓了发展宽光谱吸收光催化材料的新途径;研制出具有电荷短程迁移特征的二维光催化材料,实现了光生电子与空穴的空间分离;设计了含非饱和/饱和价态阳离子的核/壳结构光催化材料,突破了光生电子、空穴迁移率内在不匹配性对电荷分离的物理制约瓶颈;实现了光催化材料的晶面选择性暴露,阐明了晶面特征与能带边位置、电荷表面转移的关联机制,为实现可控表面电荷转移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不仅有力地推动了高效太阳能驱动光催化材料的发展,还辐射到了多个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研究领域。

  “复杂工业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无线控制系统技术及应用”项目组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下,进行了长达17年的研究,发明了信道资源全维利用、采样传输一体化设计、异构数据“时-空-业务”全要素关联等相关技术,解决了无线网络高并发控制信息实时可靠传输、超低功耗下的高精度感知、多源异构数据集成和实时业务重构等一系列难题,制定了我国唯一的工业无线国际标准WIA-PA,研发了工业无线核心网络芯片、无线传感终端、协同控制平台等,在电力输送、石油开采、钢铁轧制等复杂工业过程的安全能效控制得到规模化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57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7项;授予8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