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化物所  谢炳炎 

  我来化物所六十年,见证了所里日新月异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壮大。抚今追昔,不胜感慨,信笔而书此文,以喜迎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星海二站还是一片杂草丛生,山鸡野兔出没的荒山野岭,虽是依山傍海,风景宜人,却人烟稀少,凋落冷清,一幅荒凉景象。当时,化物所以张大煜所长为首的科学家和领导,认为在一二九街的化物所地域狭窄,没有什么发展空间。他们高瞻远瞩,以战略的眼光看中了这块未开垦的宝地,毅然决定要逐渐将化物所迁入星海二站。 

  从六十年代初就开始建设,最早山坡上建成的是催化楼和化工楼,西头为药品库,东头为小食堂;山坡下西头为仪器厂,东头为小房,这一布局实际上已经划定了地盘,就是当今的所区。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辛勤打造和不懈努力,才建成今天这样一座占地二十二万平方米环境优美,风景旖旎的科技苑,成为星海二站显赫有名的科技基地。 

  当你乘车到二站时,一眼就能看到在所大门前树立的大块刻着由老院长郭沫若书写所名的大理石横碑。所前面是一排排林立的高楼大厦和无边无垠的大海。中山路像一条巨龙从所门前穿过,车水马龙,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所后身是一座巍峨的石山,在岩石夹缝中,稀疏生长一些小树,成为挡风的天然屏障。 

  这里没有城市纵横交错的街道,没有嘈杂喧嚣的噪音,只有灿烂温暖的阳光,湛蓝如洗的天空,清新洁净的空气。绿郁葱翠的槐树林,每到春来初夏,洁白的槐花相继绽放,散发出一阵阵清香,沁人肺腑。所里两侧是十几座排列有序的家属楼,一条东西走向的宽敞马路,将工作区和生活区隔开,隔离栏杆上缠绕着绿藤,夹杂着不同品种的花卉。广场上栽种各种常青树和花树,当暖春来临时,鲜花绽放,香气四溢,令人心旷神怡。 

  当你踏进所大门时,穿过广场,眼前就是新催化大楼、精密楼、膜基地大楼,左侧是新建所办公楼、研究生楼及数座高研家属楼,鳞次栉比,坐落有序。院庭里有可容纳上千人用餐的大食堂,还有离退休人员的活动室,室内有各种书刊杂志,各种棋牌室,给大家创造了娱乐休闲的条件。 

  依山势而上行时,沿途所栽种的花草小树,像一条五彩缤纷的彩带,步行几百米后,豁然开朗,就如进入另一块开天,偌大的“后院”呈现在眼前的有重新装修的化工楼、甲醇楼、催化楼、图书馆和新建的激光楼、分子反应动力学楼及航天催化楼,西头则是能源楼和大礼堂。高楼风格不一,美观新颖,气势恢宏。各楼间路面十分宽敞洁净,行车畅通无阻。左侧还新建各种球类运动场和健身场,给职工锻炼和休闲创造了良好条件。另外,还修造了曲径通幽的小道,花卉锦簇,绿草如茵。到了深秋,层林尽染,蝉声响彻,宿鸟幽鸣,别有一番景象。原锅炉房改造为餐厅,装修比较豪华,可容纳几百人同时用餐,过去的小食堂与其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如想登山眺望,化物所的全貌就能尽收眼底,称得上一座小科学城。那被高楼群遮挡的大海就能露出真面目,可以看到海浪迭起,波光粼粼的美景。左侧则可以看到壮观宽阔的星海广场及周边的高楼大厦的雄姿,使你目睹大连经过百年洗礼后的新貌,感受到北方明珠的魅力。 

  化物所地处星海公园和星海广场之间,盛夏时节可以到星海浴场去游泳,尽情享受海浪冲击的惬意和舒适;当夕阳西下时,可以步行到宽阔的星海广场去散步,欣赏到璀璨的霞光与大海晚景相映成趣的美景,在海风的吹拂下,使人感到清新俊逸,这种优越的地理环境,给大家带来生活的幸福享受。 

  曾在化物所二站园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老同志们是多么幸福。自1997年我离开工作岗位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来二站的次数很少,只当离退休人员有重要活动时才来。每次来都有新的变化,可以预见,随着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新环境亦会变得越来越优美,在我们面前将会呈现一幅更加光辉灿烂的画卷,在这幅画卷中工作的化物所人也将不断创造更加辉煌的科研成果,献给祖国和人民,献礼党的十九大。 

附件: